第556章 【地产商VS港府】

奇帮忙,最后又由加拿大各官员进行宣讲,最终才能顺利在1990年出售,是面向香港和温哥华同时出售。

席间,大家谈笑风生。

林思奇幽默的说道:“香港最近发生的事情,我也从媒体上看到了,大家既然在香港投资受阻,可以来加拿大投资嘛!加拿大比起美国、澳洲,对待移民方面是比较宽松和友好。”

众人纷纷点点头,附和林思奇的话。

这倒是事实,这里的人都在加拿大有投资,何鸿甚至将二姨太都安置在温哥华。

林志超笑着说道:“加拿大投资当然是我们华商的首选,但一下涌入太多资金,那边怕是又起波澜了。我觉得这次港府针对我们地产商,借银行之手卡我们的脖子,实际上不可怕!”

李兆基马上急切的说道:“林生说的是,我们各家也是有财务公司的,银行不给八九成按揭,我们财务公司就给。看到时候,是银行急,还是我们急!”

他的业务比较单一,除了持股中华煤气外,就是做发展地产商;李兆基的恒基地产,并没有什么收租物业,就是拼命的发展住宅。

所以,他是比较急的人!

而新鸿基这几年,在新市镇投资了不少收租物业——购物中心;郑裕彤是主营收租物业,发展地产反倒是副业;李家成凭借会德丰集团,在收租物业里占有量也不错.其余人不表!

郑裕彤开着玩笑道:“林生也是银行的人呢!”

气氛一下缓和!

大家都知道,如果说麦高乐要‘打虎’,那么林志超一定是地产的‘帅虎’,首当其冲。

而恒丰银行,也不得不听从银监的指令,毕竟那是上司!

林志超笑道:“我觉得兆基说得没错!”

他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毕竟地产又不是他主业。至于这次他作为召集人,是因为他在这个领域的地位。

之后,大家似乎认同李兆基的观点,便不再讨论此时,而是陪林思奇聊着话。

郑裕彤说道:“见林生在加拿大投资石油产业,我和阿鸿也有这个想法!”

何鸿家里有的是加拿大国籍,所以不会受政策影响。

林思奇顿时来了兴趣,说道:“好啊,加拿大欢迎你们来投资。石油产业是加拿大产业的支柱产业,你们看林生,只是区区几年时间,便将赫斯基资产扩大三倍呢,端的是让人佩服。”

何鸿也说道:“正是这个理,石油也低谷那么多年了,我觉得抄底是时候,到时候还请林思奇总督多多帮衬!”

林思奇笑着说道:“这是自然!”

他回香港,也是盯着卑诗省的总督,所以代表官方邀请香港商人投资加拿大,也是他的一个工作。

林志超邀请的事情,第二天便在香港媒体上传播开来。

有媒体和市民认为,这是林志超等人的抗议和示威,如果逼人过甚,他们便将投资转向加拿大、澳洲、美国、英国等国家。

之后,记者们纷纷出击,采访香港的地产商。

一向口讷的李兆基,甚至很少在公众场合发声的他,当着记者面,跳了出来。

他率先表态:“会透过自己的财务公司,提供较高的按揭成数,防止楼市下跌!”

其他地产商也纷纷表态,异口同声,态度异常坚决,表示会通过财务公司提供较高的按揭成数。

林志超最后也在长江集团中心的广场下,接受了记者们的采访。

“我们当然希望和政府协调好关系,如果地产同仁都这样做,长实集团也会跟大潮流。”

他虽然是出头鸟,但此时也给麦高乐一分薄面,不带头继续闹事。

反正,有他的一群‘小弟’闹。

麦高乐等一批官员,对地产商“对台戏”异常恼火。第二天,麦高乐与汇丰银行大班浦伟士、恒生银行主席利国伟紧急磋商,由两位金融寡头出面还击。

香港银行公会主席浦伟士措辞极为激烈,严厉警告地产商,如果一意孤行,日后其他发展计划将得不到银行的支持。

华人银行家利国伟口吻较为温和,但绵里藏针,他一方面指出地产商属下财务公司(财务公司是有限存款放款的银行机构)未必有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解释政府的措施只是抑制炒风,并非打击楼市。

香港首席财主汇丰大班发了话,地产商马上妥协,在第一时间召开记者招待会,声明接受7成按揭规定,并无意与银行对立。

事实上,在事情发生到这个程度后,大家并不是真的妥协,而是战术性的后退。

大家只是明面上不和港府、银行起事端,但实际上,大家会心照不宣去实行——旗下财务公司给予八九成按揭。

届时,最倒霉的是两拨人:

第一拨人——中小地产商。他们没有实力提供八九成按揭,只能依靠银行;而要想吸引炒家,你实力不足,谁会来买你的房子,所以要么减价。

第二拨人——中小银行。蒲伟士、利国伟低谷了香港几大地产商的实力,大家的资金非常充足;一旦大家的财务公司运转起来,那么势必香港银行的贷款减少,失去一个重要的盈利支柱;那么中小银行第一个倒戈,会悄悄的给予地产商更高的按揭。

这还只是香港地产商的‘第一招’,实际上港府就已经接不住了!香港地产商有太多的招数,港府根本不是对手。

过去有句流传甚广的话:“控制香港的是港府、汇丰、马会、怡和。”

从80年代后期起,有人这样说:“控制香港的是港府、汇丰、马会、地产商。”

便是这个理!

与此同时,港府也有自己的‘软肋’:

大家都明白,港府必定是患得患失,怎么可能自掘坟墓?

香港人多地少,港府奉行高地价政策,造成地价高企(居高)不下。长期以来,地产收入一直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头。

在地产收益上,港府与地产商同样不厌其多。

那么,各界为何只谴责地产商,而纵容政府呢?

这是因为政府的财政收入,用于浩大的公费开支,英国政府未向香港抽缴财政收入,香港政府靠买地的收入维持其低税制。政府也建公房,一类是学校之类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