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牛

的时候娘背着熟睡的姐姐,牛背着娘给它拔的草一前一后的回到家中。

有一天深夜狂风四起,突然间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娘特别害怕这样的天气,她把门紧紧关住,抱着我们­‎‍兄​‎妹‍‎‍几个蜷在炕内侧的拐角处,突然有人趴在窗口哐哐哐的敲打窗户,娘害怕的不敢看,快速的用被子将我们几个包在了被窝里,至于外面的人嘴里喊的啥,在雷电的覆盖下娘一句也没有听清楚。过了一会儿敲打窗户的声音没有了,娘慢慢的抬起头发现那个人走了,然后招呼我们几个躺好睡觉。外面的雷电和大雨丝毫没有想要减小的样子,它们之间仿佛好像互相竞争一样,雷向闪电炫耀自己响声高,闪电向雨炫耀自己闪的亮,雨向雷炫耀自己下的大。娘躺在炕头上睁着眼睛听着外面稀里哗啦的雨声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哐哐哐,突然一阵敲门声又传来了,娘惊吓的立马起身喊道:“谁呀?”,“是我,我是鲁鲁,刚才有个外村的人经过说看到你们家牛跑了,喊了你半天你没有开门,他就跑到我家给我说了,我过来给你说一声”,领家堂叔说完后便转身回去了。娘一听牛跑了立马穿好衣服给我们­‎‍兄​‎妹‍‎‍盖好被子后一个人冒雨跑了出去。娘不知道该去哪里找牛,于是她顺着村里的巷子到爷爷家让爷爷和叔叔帮忙给她找一下牛,但是外面的雨实在是太大了,爷爷冲着娘吼道:“大半夜这么大雨上哪里找去呢?阴天早上起来了再找去”。娘知道没人愿意帮她找牛,这个无助的女人来不及失落,一转身扎进了黑暗的雨夜消失的无影无踪。一晚上娘把整个村子的所有角落都翻遍了可就是看不到牛的身影。天蒙蒙亮的时候雨也慢慢停了,娘全身湿透的拖着疲劳的身体往家里走,牛还是没有找到,心里的疲劳和失落充斥着娘,而娘的眼睛变的特别红肿,是的,她可能是整整一夜没找到牛而着急的哭了一夜,没有人给她帮忙,没有人给她出主意,没有人替她分担。我有的时候觉得这个女人就好像铁一样的坚硬,但是不都是说女人都是水做的吗,那么娘肯定是铁水吧。

娘本来想回到家后看看我们­‎‍兄​‎妹‍‎‍几个然后继续出去找牛,但是因为昨晚的雨太大了,把房顶上的泥给冲光了(老家的娘盖的第一个房子是用土砖砌起来的,房顶上面横着搭一些棍子,在棍子上面铺一些麦草,再把和好的稀泥铺在麦草上面,就这样房顶就算做好了),麦草稀稀拉拉的落了满满一地,家里面早就被雨水浸泡的不成了样子,而我们­‎‍兄​‎妹‍‎‍几个全身湿透透的蜷缩在湿透透的炕上,娘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抱起我们­‎‍兄​‎妹‍‎‍几个便开始大哭,这个女人此刻得是有多无助。但是没有办法,无助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娘把房子里面泡的湿漉漉的东西全部搬了出来,把我们­‎‍兄​‎妹‍‎‍几个抱了出来,她早就已经忘了牛的事儿了,一个人又扑哧扑哧跑前跑后的和泥、找麦草,把麦草捆成了好几捆后找来绳子一头绑在麦草上,一头顺在手上,然后顺着梯子爬到房顶上去,再把麦草钓上来,这样上上下下一次又一次的将麦草铺好,又下来找了个桶子,将泥铲进桶里,用绳子一头绑在桶子上,一头顺在手上,再顺着梯子爬上房顶去,然后把泥钓上来一桶一桶的倒在铺好的麦草上,最后的就是用木板抹平即可。

娘忙活完都已经到了正中午,西北的天气就好像变脸的娃娃一般,下了整整一夜雨后正中午的太阳又晒得有些毒辣,索性对娘来讲这是好的,因为她的房顶可以很快被晒干,当然一起被晒干的还有我们­‎‍兄​‎妹‍‎‍几个和那些家里被雨水浸泡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娘把房子里面的东西又一个个搬进去之后把炕铺好然后就去做饭,吃完饭后准备找找村里的舅姥爷帮她一起找找牛。娘后来说她觉得人不可能一直那么被下去,她与小黄牛还是比较有缘分的,吃完饭后娘往舅姥爷家里走,路上遇到了一个昨晚在山里躲雨的本家堂叔往家里赶羊,娘问他去后山赶羊的时候有没有看到过一头牛(因为老家以前还没有封山禁牧,但山里的草比较少,一般村里面放牛放羊的人会选择住在山里挖的窑洞里连续放几天羊才会回家,下雨的时候他们会把山里的羊赶进窑洞和羊一起睡,等雨过天晴后再继续放羊或者回家),那个堂叔告诉娘他在后山的一个窑洞里面看到过,他还以为是山里放牛的人为了躲雨把牛赶进窑洞的,要是知道是娘的他就帮娘一起赶回来了。随后在娘的请求下那个堂叔就把娘带领到后山小黄牛所在的窑洞那里把牛牵了回来。

虽然整整一夜没有睡觉,但这个找到牛的女人特别开心,再多的劳累因为她这头牛都烟消云散了。老家的房子前面的不远处有一个大大的坑,那是当时娘和父亲盖房子要打土砖的时候取了土,取完土后那边便产生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坑,娘看坑里面长出来了一些绿油油的灰条草,所以她就想把牛赶到那个坑里去吃那些草,但是坑有点深,无论娘在后面怎么赶,小黄牛都不愿意下去,这时候娘便拉着绳子自己跳了下去,然后把牛往下拽,可是无论她怎么拽牛就是不往下走,于是她大声呼喊姐姐过来帮她赶一下牛。姐姐拿着棍子走了过来在牛的屁股后面打了一棍子,牛可能受到了惊吓,突然一跃从坑里跳了下去,而娘则是倒在了坑里面。是的,牛跳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