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姚欢瞄了一眼邵清,觉得他俨然就是一本行走的宋词三百首。而且看起来是纯爱,哪像姨父,不过是为了追回爱妻才四处摘录好词好句。
苏颂冲邵清点点头:“他们都是嘉佑二年的同榜进士。杨花词作于元祐初年,其实据老夫所知,更早的时候,章楶在武昌为官,子瞻就去拜访过。章楶在华亭(今上海松江)时自建一座‘思堂’,子瞻还依他所求,寄了一篇《思堂记》。到了元祐年间,章楶往西北赈灾,多有艰辛,子瞻性子素来疏朗有谐趣,寄与章质夫的诗句,亦是将抚慰寓于戏谑中。”
苏颂说着说着,对章楶已不再直呼其名,而代以章楶的字——“质夫”,显见得又亲近了几分。
一旁的苏迨,此时也摒弃了方才的惶惶哀惧之色,带着感念之意道:“的确,章经略与父亲的交谊,并未因其弟章惇态度的转变,而淡去。父亲被贬惠州,章经略知广州,虽不久即往西夏用兵,但相距万里,章经略亦不忘下令广州通判,常往惠州送酒送药。”
“怪不得,”苏颂恍然悟道,“我回京后遇到章质夫,他问了我一些宋辽榷场的情形,忽地提及,子瞻秋末给他的书简中,说是,朝云娘子,过世了。质夫颇为黯然,喟叹子瞻痛失这位红颜良伴,在惠州莫要因悲伤身。”
朝云,就是王朝云,苏轼的侍妾,史载因染疫病,死于苏轼的贬所惠州,年仅三十四岁。
若是刚穿越来时,姚欢听到这个名字,免不了立时又要起了猎奇之心,一惊一乍,满腹“是她是她就是她”的弹幕。
然而此刻,姚欢更专注于提炼这些话中所传达的信息。
王朝云之于苏轼的意义,与其说是侍妾,更不如说是知己。
即使在北宋这个男性文人颇习惯于情感外露的时代,文人士大夫普通的往来书简中,也鲜少提及自己的女性伴侣。
苏轼能在给章楶的信中专门诉及朝云过身之讯,可见他与章楶的交情,的确不浅。
苏颂又转头问邵清:“你此行出征,跟的就是章质夫所部,有何所见所闻?”
邵清方才听到章楶向苏颂讨教宋辽边贸之事,已然联想到章楶在大战后的一些举动。
“苏公,晚辈不懂兵法,只常听章经略提到筑垒浅攻四个字,欲在天都山周围营筑大小城寨、堡垒,占据这片产粮、牧马的膏腴富庶之地,一来可令夏人断了供给,二来可重开商路收税,三来又能与环庆、鄜延遥相呼应。而冬月时的最后一场北入夏境的突袭战,虽斩首过千,章经略实则并不太愿意去打。晚辈有一日去给章经略副将看伤,听闻似是章惇绕过枢密院,指令章经略出战的。”
苏颂心中越发有数了。
苏颂一生数次出使辽国,正因为对于辽国军事实力的变化心中有数,才力主宋辽息战。现下看来,章楶应也渐渐发现,宋军对夏军的实力,已明显占优,而西夏小梁太后仍像个疯婆子似地一次次挑衅,实则是为了用穷兵黩武的方式,减轻西夏国内各方势力对她权力的威胁。如此情形下,保持冷静的章楶,未必再一味顺着章惇和蔡卞的意思去猛攻、幻想着用大战一举灭夏,反倒会站到曾布适度开疆、筑垒浅伐、屯边弭兵的立场上来。
而这个思路,当年苏辙做宰相时,也是提过的。
章楶、曾布、苏辙,至少目下,有可能联合起来扳倒蔡家。
苏颂于是向眼前的三个年轻人道:“老夫想来,此为旧案,子由当初知晓一二。却也是新案,须仰仗曾枢相和章经略同查。只是,不瞒你们,老夫对曾枢相并无十分把握。故而,吾等兵分二路。老夫在京中,去说服曾枢相与章经略出面联手查案。另有人,应南下去知会子由。那位贺咏手上的凭据,亦应留出一部分,被带去南边,交给子由。”
苏迨道:“我可去筠州面见叔父。”
“不,应该我去,”姚欢直言道,“我是个草民,老家在钱塘,此时正逢农闲,饭食行也是淡季,我离京南下,说得通,也不惹眼。况且,要论京城里能让贺咏相信的人,恐怕只有我一个,他定肯将一半的凭据,交给我带去给子由学士。”
苏颂觉得有理,目光一扫间,瞥到邵清神色微动,自是晓得这后生在想什么。
莫急,老夫心里有数,有数。
苏颂正色道:“姚娘子孤身出京,不妥。静波啊,你满身征尘归来,循例,朝廷应有许假。官家又知晓你是我小友,我明日便向官家讨个恩赏,请求官家准你往我扬州老家,为夫人诊疗故疾。如此,你可与姚娘子在京外会合,一同南下,护她至筠州。”
此言一出,邵清面上喜意乍现,姚欢稍露赧色,苏迨,则好像终于觉察出什么,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二人。
苏颂是在给他们做媒?
还是,他们已经成了?
怪不得……
苏迨想起自己婚后的宴席上,灯烛局的匠人燃火去烧端王赵佶时,邵清救护姚欢的身手,简直比鹰扑兔子还敏捷。
若是寻常敷衍、希求巴结权贵的客人,有此身手,定会先去救端王赵佶,以图荣华前程吧?
苏迨与邵清,自去岁水灾后赈济灾民汤药时相识,区区几次交往后,他对这个孤寒出身、但谦和耐劳的同龄人,颇有好感。
“邵清与姚娘子,为人均透着赤子之善,的确般配。”苏迨暗暗品评。
他于是及时打个助攻,向邵清拱手道:“便听苏公安排,在下手书家信,有劳邵贤弟与姚娘子带到叔父面前。”
邵清哪里会推辞,应道:“好,我明日也去打听,出京后自哪处起,河面未冻。我便在那处雇船,毕竟走水路可昼夜不歇,快上许多。”
姚欢觉得颊边越发有些热,但须臾脑中冷静下来,想起一个重要因素——时间。
“苏公,此事许多方协力,耗时必久。蔡京素来不仅心狠,而且手快,只怕一过上元节,朝廷就会出贬谪令。有没有什么法子,先让官家暂缓贬谪两位苏学士?这个法子,又是章惇也好,蔡京也罢,都不能质疑的,否则,就是罔顾天意……”
姚欢没有再说下去。
苏颂再是对此事抱有挺身而出的坚决态度,姚欢也不确定,老先生敢不敢,往他曾经熟悉的领域去做文章。
毕竟,做那等文章,说重了,是欺君之罪。
邵清对心爱女子的每一句话,都保持着聆听且努力领会的专注力,瞬时明白了姚欢所指何事。
她不敢说,他来说。
“苏公,晚辈此番随章经略出征,方知晓,朝廷派遣随军的,除了吾等郎中,还有司天监的人。每逢大战前,须占星。”
姚欢忍不住与他目光相碰。
可以可以,你反应真快,你懂我。
苏颂的领悟,也很快。
但老人没有马上去接邵清的话。
沉吟一阵,苏颂才缓缓道:“此事没你们想得那般简单。除了司天监,内廷还设有翰林天文院,就是为了与外廷的司天监互相关防,杜绝舞弊。每夜,翰林天文院拟好当夜星象、云物、祯祥、有无星变等具状,须在皇城门禁未开之际,就送到御前。待宫门开后,等在外头的司天监值事官,才会将他们前夜的观测奏状,送进来。不过……”
老人停住,端起酒杯抿了一口,忽地露出微妙的笑容。
“不过,内廷外廷的星官儿里,都有老夫的人。”
===第290章
星变国籍===
大宋绍圣三年腊月二十九,开封城东华门外,竹林街。
姚欢的饭食饮子店里,今日前后忙碌的,除了她和小玥儿外,还有王犁刀的娘子,胭脂。
那日在苏颂宅邸商议妥当后,姚欢回东水门与姨父姨母交了底,准备正月里就动身往筠州去。沈馥之乍听来,未免担忧,但外甥女已非那迈不出门的小娘子,而此举既能为贺家伸冤、又能曲线营救二苏,她哪里好阻拦。
再闻知邵清一同陪着,沈馥之一颗悬起来的心,终是落下。她挂着似有还无的姨母笑,道声“路上千万小心”,便不多罗嗦,连“要不要把美团带上”这句话,也咽回去了。
知会过两位至亲,姚欢对外只说回一趟钱塘,从乡下招呼了胭脂,来竹林街帮忙做市面、卖冰滴壶,以免玥儿一个小姑娘,忙不过来。
今日是年前最后一个上朝日,卯时未到,袍子红绿皆有的朝臣们,如往常那样,提着白灯笼,陆续来吃早饭。
莫看他们有的端然严肃,有的轻哼小曲,有的直打哈欠,待进得食肆,立时就开启了同一种状态——八卦朝堂新讯。
“诸公可已听说?天上,发话了。”
太府寺的一位红袍官员,撩开胡子,饮一口热咖啡,食指朝上竖了竖,神秘兮兮地引出话题。
“岂会不知?翰林天文台和司天监,都送了星变的奏状。”
众人纷纷回应,提供自己所知的细节,生怕露了消息不够灵通的怯,落到官场鄙视链的末端去。
继而又开始讨论,这星变,老天爷要敲打大宋的,到底是关乎内政,还是外伐?
果然立时有朝臣,头头是道地分析起来,什么样的星变是为大宋“言兵之利害“,什么样的星变,才和为政修德相关。
今岁朝廷并未欠薪,六部七寺衙门的官员们,长假前的心情,总是欢愉轻松的。气氛一好,诸人未免议论得大胆了些,说着说着,就扯到了已故宣仁太后被指擅谋废立、上清储祥宫碑文被毁的话题上。
半个时辰后,臣子们吃饱了早饭、聊够了八卦,才提上灯笼上朝去。
而到了这一日的近午时分,常朝结束后,政事堂里的唯一议题,也是“星变”。
赵煦对面的椅子上坐着的,除了章惇、曾布、蔡卞、蔡京外,还有苏颂。
“苏公,为国朝铸成水运仪象台,立下过汗马功劳。当年建造铜台时,朕每回去司天监观看,苏公都会为朕讲讲天象星学的门道。目下,司天监和翰林天文院,齐齐奏报星变,各自的解释却又有差,故而,朕今日将苏公请来政事堂。方才苏公所言,你们几位也都听到了,分别议议吧。蔡相,你先来。”
过完年才不过二十岁的赵煦,面向一排可以做自己祖父的精明老臣,二话不说,挑了蔡卞。
蔡卞素来城府深沉,平日里奏对时,总是先听章惇与曾布发言,相机行事。
但今日,他没法假装云淡风轻了。片刻前,苏颂寥寥数语,意思却分明,此番星变,与朝廷出面,毁去上清储祥宫在宣仁太后时代刻成的碑文有关。
一笔写不出两个蔡字,蔡卞暗地里,再是感到哥哥蔡京有意与自己争夺将来的首宰位置,到了政事堂一致对外的时候,怎能不同仇敌忾?苏颂提宣仁,这一年里与宣仁有关的事,哪一件不是蔡京做的?此刻蔡京无权发言,他蔡卞,得顶上。
天上这个星那个星的门道,蔡卞从无研究,但论星星月亮的,他哪里能驳得过苏颂。
蔡卞于是选了自以为触及根本的思路,向赵煦肃然奏道:“陛下亲政后,绍述大局开启之时,臣曾经援引王文公(王安石)熙宁年间的一句话: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他刻意将“天变不足惧”说得义正词严,但他的话,落到政事堂里的青砖地上,还没听个回音,曾布就在他身边淡淡地“呵”了一声。
“曾枢相,你笑什么!”
首宰章惇毫不犹豫地转过头,目光微有厉色,问曾布。
曾布嘴角稍噙,和和气气地对章惇道:“子厚,老夫哪里笑了,老夫是诧异,元度(蔡卞的字)还不到天命之年,怎地忘性就这般大了。”
“曾卿家有话直说。”赵煦盯着曾布道。
曾布向赵煦道:“官家,蔡相既然提熙宁年间,臣也想起,正是在熙宁八年,轸宿边出现彗星,先帝立刻下旨避正殿,并听从宣仁太后的建言,削减常膳,以表示对上天的敬畏。”
说到这里,曾布又带了浅浅的揶揄之意,去看蔡卞:“元度,你也不能,因为王文公是你岳父大人,就觉得,他的说法,比先帝所行,更有道理吧?”
苏颂闻言,心中暗道,曾布你这老狐狸,杀人诛心的法子,用起来还是那么溜,三言两语间,蔡卞就被说成了抬自己岳父、抑官家生父。
“曾枢相!”蔡卞对这位从前交往还凑合的同僚,露了怒容,也懒得委婉兜圈子,冷冷斥道,“你不就是对蔡承旨(蔡京)和令郎曾御史,开同文馆狱审讯宣仁太后的那些旧人,不满么?你不就是对开市易司,不满么?”
不料曾布也干脆将和颜悦色一抹,针锋相对:“不错,老夫当然反对重开市易司,也从不在官家面前讳言这一点。就在腊月二十四那天,老夫的三子曾纡携眷去进香,还在惠明寺旁亲眼看到市易司的吏员逼疯了一位商肆妇人。此事,只怕上天,也看到了。”
政事堂的三个执政,霎那间火药味十足,对面的赵煦只觉得脑袋又疼起来。
坐在最边上的蔡京,及时地朝前倾了倾身子。
赵煦对这个虽尚未位及宰相、但办事实在得力的臣子,还是瞩目的,遂开口道:“蔡承旨,你想说什么?”
蔡京谦卑地起身,向赵煦道:“枢相所言之事,的确应令事易司提举,去查查。但既然苏公方才解说时,未提新政,想来这星变与事易司无关。但臣听了苏公一席话,实在惶恐至极。臣刚刚提议追贬谤讪朝政之人,又刚刚得了重作上清储祥宫碑文的差遣,星变就来了,臣愿为官家分忧,自请落职。”
他此言一出,章惇蔡卞还在惊愕,曾布已意识到,这个令自己厌恶的准亲家,很懂“舍小顾大”的分寸。
碑文可以不重写,二苏可以不继续南贬,宣仁太后可以暂缓追废,但事易司等新政不能因为与星变扯上关系而中断。
赵煦没有立刻回应蔡京。
他沉吟一阵,方道:“诸位卿家都是社稷之臣,勿要出于意气,彼此攻讦。曾枢相所言,倒是让朕有旧例可循。自明日起,朕每日,也削减晚膳,直至上元节。蔡承旨不必自贬,你还是朕的翰林承旨。同文馆那边,你与邢恕、曾纬他们,若一时没查出什么新证,给王珪定个案即可。旁的事,暂缓。”
赵煦言罢,起身,准备结束这场不那么愉快、但不得不进行的议事。
他忽地又瞧了一眼曾布,略带促狭道:“枢相,你和蔡承旨,这亲家,何时做成啊?”
曾布恭谨回禀:“向太后亲自做媒,岂有不成之理?只等年后吉日,犬子亲迎蔡承旨的千金。”
“唔,恭喜,”赵煦微笑,指指脸色铁青的蔡卞道,“珠玉在前,让你家四郎,跟着蔡相,学学怎么做个好女婿。”
蔡卞面色越发不好看,品出天子显然将他推崇岳父王安石的话记住了。
出了政事堂,苏颂看着几位权臣远去的背影,稍稍松了口气。
他对将要到来的与曾布的密谈,更有把握了些。
……
午后,姚欢出门南行,依着约定,往抚顺坊找邵清。
“苏公真厉害,不过三日,司天监和翰林天文院就有动静了。”
姚欢一面接过邵清从贺咏处取来的东西,每张细看,一面与邵清说起晨间所闻。
正是寒冬时节,姚欢却因疾步穿越好几个坊,走得一脑门细汗,颧骨处亦染了薄薄的红晕。
邵清在案几这头瞧着,不由感慨,哪里再去寻这样叫人喜欢的侧影。
想到后头月余,每日都能离她这般近,便是不逾礼矩,也如掉进蜜罐子一般。
姚欢翻完了那些典妻状和几份账,倏地抬头,撞上对面这全新的柔情目光。
姚欢知晓邵清本来话就不多,但这样被他定定看着的情形,从前于二人之间,何曾有过,未免略感不自在。
她莞尔道:“你,看得我心里发毛,好像我有什么事诓了你、被你发现了似的。”
姚欢随口笑言的这一个“诓”字,却猛然触动了邵清心中的隐忧。
那日黄昏在竹林街,他对她直抒胸臆,上来就说不想骗她。
可是,他的真实身份,分明,就是对她这个宋人,最大的欺骗。
邵清挪开目光,看了片刻打在窗棂上的雪花,方转头来,佯作语气闲闲道:“你说让叶柔问大食番商偷买胡豆树,若成了,是想去岭南试种?”
姚欢道:“对呀,叶娘子还自告奋勇去种。只不知惠州可种得活,可要再往南,或者大理国与大宋边境?我实在不晓得。先顺利地拿到胡豆树苗,再议吧。”
邵清道:“你宽心,契里他们寻的人,神通广大。”
略略迟疑,终于问道:“我们是从北边搬来的开封城,若以前还结交了些行商的辽人朋友,你,可会介意?”
姚欢盯着邵清,眼中的笑意变作了参研之色:“我早就想到了!”
“嗯?什么?”邵清一惊。
刹那间,他虽面未变色,但分明觉得自己的心,都仿佛跳空了一拍。
姚欢道:“你给我的柳叶刀,其实,是辽人,偷偷卖给你的吧?我春末随着苏公去接伴访辽使萧知古,看到过他也有这种刀,说是辽国权贵才得的西域贡品。想来哪朝哪代,商贾爱倒手的奇货之一,就是这种沾了皇室或贵胄之气的稀罕物。”
邵清心思急转间,面上颜色一时复杂得很,既有稍松一口气的释然之喜,又有不知如何应答的呆怔。
而在姚欢看来,这副面容,可不就是后世那种鉴宝节目里常见的,主人听到“恭喜你,宝贝是真的”这句话时,露出的神态嘛。
“你,花多少钱买的?如果很贵,猜也猜得出不是凡品呐。”
姚欢并不掩饰自己这个小商人,对于交易价格的好奇本性。
邵清已经后悔自己冲动间,挑起这样的话题。
他只能硬着头皮编:“未曾花钱。我家用医术,治好过一个辽商的急症,他便送了一对好刀酬谢。”
邵清干脆掏出自己随身带着的那把柳叶刀,凑到窗边,仔细欣赏:“原来是有来历之物。”
姚欢的声音忽地沉柔下来:“所以我当初撞柱未死,在姨母家休养时,你来找我,留下其中的一把,是想着,一对儿好刀,你我各有一把,仿如信物一般?”
邵清有些局促,但没有犹豫地点了点头。
这确实是他的真实想法,他承认得毫不心虚。
“我是不是,有点傻?”邵清问。
姚欢笑道:“是有点。”
却又生了一丝黯然:“可惜,我那把,被那个苗太医取走,他一死,刀也没了踪影。”
邵清道:“不可惜,刀没了,我在。”
姚欢一愣,又乐了。
他讲话,总是惜字如金,说情话也是。上回在竹林街灶间的大段莎士比亚式的表白,看来真算超水平发挥了。
姚欢把刀从邵清手里接过来,带着思旧之意翻来覆去看了一回,诚然道:“刀出自哪里,人出自哪里,有甚打紧,还是须看,刀是不是好刀,人是不是好人。”
邵清小心地点点头,继续斟酌着言辞:“那辽商确实是个有礼数的好人,但吾等毕竟是宋人,所以,送你刀时,我只敢说,是西域来的。”
姚欢暗道,我一个从千年后来的,确实没那么介意这种普通善良平民的身份。就算是辽国握有权柄的人,像耶律洪基那样对大宋没什么敌意的皇帝,我干嘛要仇视他呀?
历代边患,说到底都是资源争夺的问题。看不清这一点的人,才会将国家之间曾经的武力冲突,无限延长,自我洗脑成永恒的正邪之辨。同时又将国籍差别,直接等同于人性善恶的差别。
当然,姚欢也知晓,在这个时代,无论士大夫还是贩夫走卒,都喜欢刻板地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自己表现出只看个人、不看国籍的无所谓态度,确实,古怪了些。
但是,古怪就古怪呗,在邵清面前,她实在不想掩藏真实的想法。
“蔡京也姓蔡,我姨夫也姓蔡,他们是一样的人吗?莫说你的朋友姓萧,就算你姓萧,又如何呢?我不在乎。只要品性好,不做歹事。”
姚欢这话一出,邵清简直难以置信。
仿如提心吊胆地推开一扇门,却见仙雅恬淡的怡人风光。
“对了,萧这个姓,其实不错,后头跟什么名儿,都好听,比如,萧峰,萧远山,萧伯纳……”
姚欢摸着刀柄上的花纹,继续开玩笑道。
反正邵清也不懂里头的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