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36章

    ===第105章

    两位男主的桂花对决(上)===

    “豆腐?”邵清纳闷,“我倒是吃过甜杏糕团。你做的这个豆腐,竟是取材于甜杏?”

    姚欢得意:“先生是不是觉得与豆腐看不出分别?其实做法也不难。我在宫中当差的几日,看到御厨里有琼脂粉,厨娘用来做栗子水晶糕。出宫后,我便在街市上买了琼脂粉和甜杏仁粉。栗茸不溶于水,杏仁粉却能煮得像酪浆一般,混入琼脂粉,放凉凝结后,就如豆腐一般。再撒上先生送来的桂花糖,风味更佳。”

    琼脂,乃石花菜等海藻中提取的植物明胶。

    牛骨、鱼骨中提取动物明胶,海藻中提取植物明胶,汉唐以前的人们就会了。

    因此,姚欢在大内御膳所看到琼脂粉,并不奇怪,只是被提醒了而已——这种用于粘合凝固的食物添加剂,是开发各种漂亮点心的必备之物,若再配上天然色素,弄些什么春樱夏荷、秋菊冬梅之类的菓子,定可做咖啡馆吸引北宋名媛的噱头。

    而在邵先生看来,眼前这女子,端出什么吃食给他,他都是甘之如饴的。

    更何况这道杏仁豆腐上,还加了他邵清做的桂花糖。

    邵清于是哪里还会犹豫,兴高采烈地就剜了一口来尝。

    “妙极!果然比豆腐还嫩。”

    姚欢心道,自然比豆腐还嫩,你们这个时候的古人,又没发明出内酯豆腐,我这琼脂杏仁,可不比老豆腐嫩上几倍?

    只听邵清又继续夸赞:“娘子的甜杏豆腐,堪比琼浆玉露。桂花糖,正如清秋金风。嗯,这道点心甚好,教我想起秦学士的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姚欢闻言,遽然一愣。

    就在邵清期盼着能看到一种羞涩局促的表情转换时,姚欢却扑哧笑起来。

    “这首词我晓得,秦观秦学士的鹊桥仙吧?他还有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邵先生,秦学士这首词,我们巷子里捏磨合乐小人的王婆婆都会背。你道是为何?我姨父每回来看姨母,便要带一首词来,他自己填词功夫不太灵,只好求助柳七、欧阳公、秦学士……”

    姚欢说到这里,蓦地停住。

    这毕竟是已经离婚的姨父姨母之间的八卦,她也是嘴太大了,岂能就这么拿来说与邵先生听。

    也不知怎地,面对邵先生的时候,她就是觉得自己很放松,放松到,可以上脱口秀或者吐槽大会。

    邵清心里,却更是哭笑不得。

    你是不是傻?

    你做的杏仁豆腐,我做的桂花糖,我比作金风玉露一相逢,你就没明白我的言下之意?

    看来,确实是没明白。

    或者根本没想到。

    要不,怎么跑偏到她姨父姨母的轶事上去。

    就算戛然而止,似乎也是意识到自己作为晚辈,在外人面前如此议论长辈的情事很不合适而已。

    在她脸上,丝毫看不到愣怔羞赧之色。

    自己豁出去撩动,结果是撩而不动。

    撩了个寂寞吧!

    邵清按下尴尬和挫败感,却也不愿在话题上铩羽而归。

    他来,就是要看她的生动面容,听她的有趣言语。

    既然如此有违他邵清行事风格的试探,都如老车夫碰上懵懂的马,被带歪了,那,那就还是说说菜吧。

    邵清遂又开启技术流模式,侃侃道:“从前只有草原行国之人以酪为浆,如今我宋人亦爱食牛乳羊乳,皇家御厨有专门的奶酪院,开封市肆里奶酪店亦不罕见。娘子也可在水中先加些牛乳,再与甜杏粉、琼脂片同煮,或许更香滑。”

    姚欢大受启发,接道:“对呀,若在没有桂花的时节,便做樱桃奶酪杏仁豆腐,梅子奶酪杏仁豆腐,山楂奶酪杏仁豆腐……”

    邵清笑着点头:“自是如此。即便在肃杀寒冬,亦可变出花样来。你看,现下吾等做的是蜜糖桂花,到了冬天,则可以摘下梅花,用雪水浸软晾干,再调入蜂蜜,便是我曾经借给娘子那本《林氏清馔》中的蜜渍梅花酱。”

    邵清低而温的嗓音,如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曲,不必多用力,便能引发姚欢充满画面感的遐想。

    数九寒天,大雪纷飞,坐于窗下,偎着暖炉,一杯香浓的热咖啡,一叠清甜的杏汁乳酪梅花软糕,喝一口咖啡,挖一勺甜品,看窗外琉璃般的冰晶六棱花,轻轻飘落栅台。

    邵清见姚欢有神游之象,眼中泛起一层陶醉之意,似乎沉于美梦一般。

    他便也静静地望着她,如此相对的片刻宁谧,在他看来弥足珍贵。

    然而他未能如愿。

    笃—笃—笃—

    院门再次被敲响。

    邵、姚二人闻声回头,才发现,姚欢方才并未将院门关好。

    院外之人只是用叩门声预告自己踏入院来的步伐。

    “四……四叔?!”

    姚欢看清来人,噌地站起来,却不知是惊是喜还是窘,一时之间颇为手足无措。

    “欢儿,原来有客人?”

    曾纬几步便走到二人面前,和颜悦色地问道。

    曾四郎就有这个本事,一副目光扫过来,七分温柔笑意给了姚欢,三分警惕参研甩给了邵清,泾渭分明。

    姚欢醒过来,忙道:“这是教导汝舟的邵先生,呃,当初,也替我看过伤,就是汴河边那次……先生今日,正好出诊路过,来向姨母借沈公的书。”

    曾纬向邵清拱手:“在下曾纬,家兄家嫂认欢儿为义女后,颇多挂念。因沈二娘这宅子离国子监不远,在下又是国子监监生,故而有时受兄嫂之托,为欢儿送些衣饰用度。”

    邵清还礼:“原来是曾枢相的公子,怪不得姚娘子唤作四叔。”

    曾纬畅然一笑,笑意里亦掺了些微的自嘲:“其实也不过痴长三四岁,一声四叔,听起来古怪,在下也实不敢当。”

    邵清道:“没什么古怪的,辈分本是伦常之礼,汝舟哥儿比姚娘子小上十余岁,不过唤她阿姊。曾公子若按辈分算来,与姚娘子乃叔侄,便是年纪相仿,她也应称一声四叔。曾公子请坐。”

    坐?

    曾纬心道,这是沈家的院子,你凭什么招呼我坐?

    你一会儿郎中一会儿先生的,便能仗着这名头,光天化日地进到院子里,与她谈笑风生,也不怕左右邻居起疑嚼舌,给她惹来麻烦?

    ===第106章

    两位男主的桂花对决(中)===

    曾纬此前,虽曾看到过邵清带着那些欺霸姚汝舟的童子们去过沈家饭铺,并且目睹了邵、姚二人交谈,但那毕竟是远观,品不出二人之间的神色意气,只能约略看出邵清是一位年轻的儒生。

    今日姚欢疏忽,未将小院红门关好,后脚而至的曾纬,方才实已在门外听到了“金风玉露一相逢”这句。

    曾纬心头异样的愠意腾腾而起,若不是随他而来、以免街坊瞩目单身男子的晴荷,牵住了这位四郎的袍袖,曾纬只怕当即便要推门而入。

    是姚欢随后那番毫无郎情妾意的回应,稍稍抑制了四郎的冲动。

    丫鬟晴荷,与姚欢打过几回交道后,因觉着这女子甚好相处,也有些傻乎乎的,她心底当真愿意四郎与这女子成了眷属,自己妾氏的日子定不会艰难。

    故而,这一主一仆立于门外时,晴荷斩钉截铁地与曾纬道:“四郎稍安勿躁,开封城穷酸的私塾先生何止千百?其中很有一些,便盯上姚娘子这般家中没有阿郎作主的商户人家,迎娶女眷过门,甚至甘愿入赘,还不是看中她们经商积累的些许钱财,好供自己苦读赴考?”

    晴荷瞄了瞄曾纬瞬间铁青的面庞,又小心翼翼地补充了一句:“虽看起来不像外州来的乡巴佬,风姿样貌却如何能与四郎比?四郎放心,入不了姚娘子的眼。”

    曾纬耳听晴荷殷殷劝慰,紧锁双眉盯着里头情形,很想再看看姚欢接着会有何言行举止,直到晴荷轻声提醒“四郎,周遭街坊往来,吾等进去吧”,他才推门而入。

    待到此刻,与邵清近距离直面相对,纵然醋劲暗起、恼意盘旋,曾纬仍然必须承认,眼前这与自己年纪相仿的男子,哪里是晴荷口中的什么穷酸模样私塾先生。

    此人清俊的眉眼间,怎地竟有股隐隐的沙场风霜之色?像刘仲武那大小子刘锡?

    不,不像。

    刘锡的风仪,在那帮西军粗汉里,确实算得鹤立鸡群,但刘锡眼中的风霜之色,是刀光剑影的血色。而这邵清的目光里,却是见过千军万马后的仁惜之色。

    曾纬惊觉,父亲曾布,当年以文臣之身领过边军后,回到开封时,眼中便常常流露这般意味。

    须臾间,曾纬有些馁意,仿佛这半路杀出来的邵先生,天然就比自己心力更纯熟似的。

    但邵清那几句叔侄伦常的话,又激起了曾纬的斗志。

    “晴荷,将茶饼奉与姚娘子。”曾纬回头吩咐晴荷。

    又对着是一脸局促之意的姚欢道:“向太后赏给母亲几饼好茶,都是小凤团,母亲听说二嫂原也是爱品茶的,就命我送两饼来。母亲心细,恐你孤身在家,特地吩咐晴荷跟着,妥当些。”

    邵清何其心思明敏之人,听出曾纬后头一句,自是指向他不知男女大防。

    即使属下吕刚,早就在曾府扎下暗桩,邵清今日,实也是第一次见到曾纬这位沈馥之与姚欢口中的“神仙叔叔”。

    视觉冲击告诉他,曾纬的确是位风姿偏偏如谪仙的贵公子。

    言语品评提醒他,曾纬是个话中带刺、也不屑退守的纨绔。

    而直觉,更令他如遭棒击地发现,姚欢见到这曾家四郎的表情,不太自然。

    这女子,见自己如见兄长,泰然自若,见曾四郎,却又惊又喜又踟蹰,这必定是说明一些问题的。

    邵清顿觉难言的虚妄感。

    即便方才脱口而出的关于叔侄辈分的攻击,也自觉颇有些无谓,他此际亦没了心性再战。

    况且,曾四郎与家中婢女结伴而来,确实在分寸上强过自己,应是为姚欢考虑的。

    “姚娘子,”邵清知趣地向姚欢道,“劳烦取来二嫂上回便应允出借的《梦溪笔谈》,我也须告辞了。这糖渍桂花,若二嫂和娘子吃着觉得好,改日我再令家中养娘送两罐来。”

    姚欢如梦初醒,觉得甚好甚好,邵先生与曾纬又不熟,何必陷入尬聊,忙应了一声,回身去姨母房中取书。

    人既然要走,曾纬本已打算偃旗息鼓,蓦地听到“糖渍桂花”四个字,便定睛往石桌上看去,果然见到几块洁白胜雪的软糕上,铺了浅浅一层桂花酱。

    曾纬觑了一眼姚欢袅娜而去的背影,对着晴荷笑道:“真巧,吾等与这位邵先生一样,也带来了桂花。”

    ……

    姚欢取了《梦溪笔谈》回来,却见石桌上除了一只青瓷茶罐,还摆了一小屉金丝楠食盒,晴荷正从食盒里取出一只扁扁的彭州窑匣子,打开给曾纬瞧。

    邵清仍是坐着,而不是起身提了药箱、等接过书便要走的意思。

    姚欢有些懵。

    嗯?邵先生你,还要再坐会儿?

    只听曾纬道:“欢儿,方才我与邵先生说,既然今日不急着去给童子们授业,不如多坐些时辰,一同品品这小凤团。晴荷在我府中,最擅点茶,你只须请出二嫂平日里的茶磨、汤瓶、竹筅,交与她即可。”

    姚欢愣怔后,不免有几分怪异感,仿佛曾纬当起这院子的主人来,安排得头头是道,连留客的话,都替她说了。

    若是寻常男子这么做,她定会觉得别扭,说不准还定义为油腻,可对方是曾纬,他温言细语的情态,一如那日在车中般,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浑无强迫人或自以为是的模样。

    姚欢溜着眼锋,刚要去瞧邵清,邵清倒先大大方方地开腔:“也好,在下多谢曾公子美意。”

    姚欢礼貌而不失尴尬地笑笑,又领着晴荷搬出姨母沈馥之那套点茶的宝贝,然后仿佛突然犯了社交恐惧症似的,木木地坐在石桌边。

    她品咂自己的心思,竟是有些害怕,害怕邵先生看出自己与曾纬之间,不太寻常。

    虽然,邵先生应是一位很值得放心的朋友。

    姚欢想掩盖自己无所措手足的熊样儿,目光便投向那个白瓷匣子,这才看清,里头装的,原来,也是桂花。

    曾纬见她拨一拨动一动地忙来忙去,坐定后终于看到这“今日份惊喜”了,遂柔声道:“母亲院里的桂树上打下的,这是金桂,比丹桂和银桂,更香些。母亲让我,与茶饼一起送来。”

    ===第107章

    两位男主的桂花对决(下)===

    邵清松泛了眉眼,施然赞道:“这干桂花,灿若碎金,芳香馥郁,颇费了些工夫吧?”

    有姚欢在场,曾纬当然不愿被她瞧出自己对邵清的削刻。

    听邵清主动亮出恭维之意,曾纬的口吻亦透了五分和煦:“确是如此。家母甚爱陶渊明公的辞风,更属意他归隐田园后的躬耕做派,因而平时在府中,许多炊事都是亲历亲为。”

    他转向姚欢道:“欢儿,母亲知晓你与二嫂在吃食上极是讲究,故而,今岁这些桂子,她命人打下后,放在细孔竹篾筛上,一勺勺舀着井水,以流动之水冲洗筛选,沙灰尽去后,还要再细细剔除已经枯烂的,才放在石盘上,用柴火烘干。烘烤的时候,亦是离不得人,晴荷一直盯着,火不可太旺,以防桂子现了焦黑之色。”

    晴荷正在兢兢业业地磨那小凤团的茶粉,却仍留了一大半的心思给四郎,准备随时助攻。

    恰见曾纬颇有深意的目光扫过来,晴荷忙莞尔凑趣道:“是咧,姚娘子可见到奴婢留的这两个长指甲?也是夫人叮嘱的,说筛选桂子时,不可用手捏,要用指甲,免得人身上的热气捻蔫了花瓣。”

    曾纬点头:“母亲此举,甚得章法,好茶采摘时,亦是只许以指甲断之。当然,御茶制法的精妙,绝不仅在采摘之际,否则,这才五钱重的小凤团,怎地要一两黄金一片。”

    姚欢听了,不由乍舌。

    她前日从宫里领了赏赐的两个金锭子回来,姨母沈馥之提过,一个金锭子等于十贯,按照当下米价的话,相当于后世13万人民币的购买力。

    此刻瞧着晴荷,捣碎茶饼后,还要研磨,研磨完了还要用茶筛筛去些叶梗筋脉的碎片,手腕翻飞间,难免损失些茶粉。

    姚欢只觉得,阳光下那灰尘般散佚的茶粉,都是经费在燃烧哇!

    磨得这么细作甚?直接泡了喝不行嘛?姚欢再是尊重北宋人民的风雅爱好,也不免觉得可惜。

    还是咖啡豆好,物美价廉,量大管饱。再好的咖啡粉,50克也不要十两黄金吧!

    对了,若非曾纬不预而至,姚欢原本是记着,今日趁着邵清上门,与他问问找咖啡豆的事。

    那边厢,晴荷似乎终于捣鼓好了,将三个黑紫色的兔毫建盏放在茶盘里,恭恭敬敬地奉到曾、邵、姚三人面前,又回身取来汤瓶、一碗清水、一把竹制茶筅和一根细细的尖头竹棒。

    曾纬眉峰一动,眼里现了踌躇满志的兴奋。

    他先往其中一只建盏里冲了少量沸水,执起茶筅,指绕腕悬,将盏底的茶粉捣成膏状,再冲了三四遍沸水,冲一次捣一次,冲到最后一回时,捣起茶筅的腕力陡然加重,速度极快,茶筅飞转如轮。

    姚欢看得既呆且迷。

    她上辈子喜欢古筝,而古筝艺术家里,她偏爱看男性弹奏。大师级的男性古筝演奏家,手指的灵活度绝不逊于女士,小关节的抓弦力度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曾纬这手竹筅点茶起沫的表演,亦是如此。巧劲、力量并存,气势、优雅兼具,太抓人了!

    顷刻间,那建盏里,已泛起厚厚的一层浅黄茶沫。

    一旁的邵清,亦在凝神观看,看到打出的茶沫并非白雪乳花一般时,他还略有些诧异。

    这曾家公子,方才执意留自己饮一盏茶,言语间颇有自傲之气,显是对他自己的斗茶功夫十分自信,怎地打出来的是这个颜色的浮沫?而他好像还甚为满意似的。

    北宋茶艺门外汉的姚欢,以为茶打出了沫沫,点茶总算大功告成了吧,遂将第二只建盏也推到了曾纬面前。

    曾纬却抬头盯着她,眼眸深深,嗓如磁震:“莫急,还没完呢。”

    他的声音这般温柔动人,说得姚欢心里一惊,手上一滞。

    自然,也说得被迫吃瓜的邵先生……胸口一紧。

    曾纬放下竹筅,又捻起那根细细的竹条,在尖端浸了些清水,往茶沫上试蘸几次,便以竹为笔,以沫为纸,手势纯熟自信地作起画来。

    竹尖的清水,如点化的神机,轻巧落下时,浅黄茶末被溶解,底下的雪白茶沫泛了上来,成为了画中各样景物的轮廓。

    金庭玉阶,雕镂阑干,隐隐约约。中天明月,院中秀树,分分明明。

    沫上一览秋夜微凉胜水,盏里尽现月影清疏如梦。

    曾纬收势后,将竹笔倒过来,用其干燥的一端,去白瓷盆里挑了一撮干桂花,对着建盏松松一抖,桂花便落在了那树冠上。

    曾纬的嘴角,终于露出赋得佳作般的朗然笑意,小心地捧起茶盏,放到姚欢面前。

    “欢儿可还记得,王驸马府上那次西园雅集,李校书的小女李清照,作了一首《桂花词》,连晏公都惊叹,余词皆废?四叔最喜欢的是其中的两句: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今日便打一回茶百戏,将这两句,画出来试试。”

    姚欢上辈子既然喜欢历史,风俗史或器物史,自然也会涉猎些,知道宋人在茶沫上作画的茶百戏。

    原来曾纬今日,不是简单的点茶,而是点茶后还作了茶百戏。

    姚欢穿来后,大部分时间还是与饭菜打交道,何曾真的见过如此出神入化的茶百戏。

    她满脸大写的“乖乖这功夫好厉害”,一时之间对着这碗比咖啡拉花牛得多的大宋茶画,不知道是继续欣赏好呢,还是端起来喝。

    正犹豫间,那幅意境深幽的画,竟如浪潮溃退似地,淡了、塌了、不见了,只留下颜色深浅交融的一堆泡沫,和上面的十几粒金灿灿的桂花。

    姚欢惊呼道:“啊……画这么快……这画,留不住的么?”

    却听一旁传来邵清心平气和的声音:“既见过美好,何必再求结果。丹青已逝,而茶意仍浓,正合欣然品之。”

    曾纬原本还想说叨几句什么佐料都不加的干桂花的自然清雅,以影射糖渍桂花的格局不高,蓦地听到邵清品评茶画消失的画,顿时辩才滞塞。

    既见过美好,何必再求结果。

    说得出这番境界的人,在他面前显摆茶饼昂贵,提点与欢儿曾有过的经历,乃至揶揄糖桂花过于匠气,难道,就真的让他,落于下风了吗?

    ===第108章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