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04章 桃花痣

    苍黄的天底下,一片汪洋。

    萧钰捂住胸口,伫立在城墙,皱眉眺望远方。

    浑浊如泥汤的洪水,不断翻滚流淌。

    洪水中漂浮着破衣烂衫,支离破碎的茅草屋顶和腐朽的木头,横七竖八,像被洪水这只巨兽丢弃不要的玩具。

    远处的房屋几乎都浸泡在洪水中,只露出残缺不全的屋顶,有那地势高的,也已经被洪水冲垮倒塌,只剩下断壁残垣。

    记目疮痍。

    不远处的官道两旁原本应该是沃野一片,此时田里的庄稼早已不见踪影,完全被洪水淹没。

    还差一点点,洪水就要没过官道,截断城南出城的通道。

    此时的通道上,快速行驶的马车里,坐着的是逃难的富户乡绅,以及世家大族的家眷。

    城门口,不断地有灰头土脸衣衫褴褛的灾民涌入。

    如此大的洪水,对穷苦的灾民们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城内一片空阔的地带,已经聚集了黑压压一片灾民。

    这一处,只是城中十个施粥点中的其一。

    灾民们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一个个脸色蜡黄,瘦骨如柴,身上的衣裳破破烂烂。

    他们的前面架了好几口大锅,里面熬着粥,蓬头垢面的灾民排成长长的队伍,等着领粥。

    只要还有一口吃的,就有希望活下去,灾年里便不会发生动乱。

    几口大锅里熬的与其说是粥,不如说是米汤。

    清汤寡水,里面飘着少许碎米粒,在沸腾的米汤里上下翻滚。

    自发生水患以来,已经过去二十多天。

    他带来的粮食已经分发到城中十个施粥点,如杯水车薪。

    完全不够养活数以万计的灾民。

    这些灾民中,有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林老汉和他的孙子林铁头。

    林老汉瘦的皮包骨头,身上的衣裳看上去比其他灾民好一些,还算齐整,但也是补丁垒着补丁,层层叠叠。

    而林铁头身上的衣裳已经衣不蔽L了,如碎布条挂在脖子上,晃来晃去,只遮住了前面,后背和腚全都露在外面。

    透过脏污的破烂布条,一根根骨头清晰可见。

    光着脚丫,脚丫上布记了伤口和泥土。

    灾民中如他一样衣衫褴褛营养不良的小孩占到半数。

    祖孙俩此时端着破碗走到了大锅边。

    林铁头忍不住好奇,伸长脖子探头看着锅里的米汤。

    他们本就是苦命人,一场洪水把他们的土坯房冲毁了,只剩断壁残垣。

    走了几天路赶到府城,能领到一碗米汤,对他们来说已经很奢侈了。

    施粥的官差拿着长长的勺在大锅里搅动了一下,然后从锅底舀出一勺米汤。

    即便从锅底舀出的米汤,也只是清汤寡水,没有几粒米。

    林铁头却高兴地捧着碗接住这一勺米汤,闻着米汤冒出来的香气直流口水。

    “爷爷,这粥真香!”小嘴巴微张,两只大大眼睛睁得溜圆,一脸喜悦。

    林老汉抹着泪,“铁头乖,烫,凉了再喝。”

    伸出破碗,眼神忍不住也朝锅里看去。

    即便看到锅里没有几粒米,也毫无怨言。

    大灾面前,宣王能拿出仅有的一点粮食给他们这样的穷苦人一口吃的,就已经比那些只顾自身利益、对苦难的百姓视而不见的世家大族要好太多。

    阴沉的天空突然飘起小雨,但都驱散不了领粥的灾民。

    看到林铁头碗里能照出人影的米汤,萧钰脚步沉重地一步一步下了城墙,怀着急切的心情往宣王府走去。

    宽大的镂空窗棂前,萧钰面上浮现一丝惨白,斜斜靠坐在罗圈椅上,十分珍视地捧着一本书和平板电脑。

    窗外,已是大雨倾盆,仿似天河决堤。

    萧钰的面前站着六名府兵,每人手里举着一幅画像。

    刘副将穿着一身铠甲,腰挂佩刀,走上前介绍。

    “王爷,第一幅画像是礼部尚书的嫡长女沈文秀,她是太后的干孙女,人生的明艳大气,端庄贤淑。”

    “第二幅是骠骑将军的嫡长女,太后妹妹的亲孙女,许瑶,肤白貌美,贤良淑德。”

    “第三幅是忠义侯府的继女,皇后的外甥女,王娇娇,珠圆玉润,娴静温柔。”

    ……

    刘副将一一将六幅画像介绍完,发现宣王幽深的眸子一瞬不瞬盯着第二幅画像,一动不动,如老僧入定。

    他打眼瞧去。

    第二幅画像上的许瑶,穿着一件鹅黄色的褙子,双手交叠在身前,整个人温婉娴静,袅袅婷婷,略施粉黛,唇若点绛,一双桃花眼如烟似雾,确实勾人。

    只是,鼻上有一颗桃花痣。

    这桃花痣也分好坏,他正想出言提醒一下。

    就听宣王清冷的声音响起,“就她了!”

    刘副将滚到嘴边的话悉数咽下,不禁在心中暗自嘀咕:“之前,王爷看了画像,得知六位闺秀的家世,说什么都不肯定下王妃的人选。”

    “被刺客追杀失踪回来之后,可能是想通了,一眼便选中了骠骑将军的嫡长女许瑶。”

    他命府兵收起画像,拱手道:“王爷,属下明日就命人送信回都城,告知礼部官员王爷已经选定了王妃人选,顺便催一催赈灾粮食。”

    萧钰颔首,挥手让刘副将下去。

    也不去劝刘副将,叫他省省心,不用去催赈灾粮。

    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赈灾粮食。

    并州突发水患,来势汹汹,冲垮了堤坝,淹没了接近七成的良田。

    数万房屋被淹,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受灾人数达十万之众。

    这还是保守估计,真正的受灾人数绝对在这个数字之上。

    听逃出来的灾民说,葫芦江堤坝决口初期,附近地势相对较低的小县城和一个村庄,突然被洪水淹没,沉入水底三丈深。

    俨然成了两个超大型湖泊。

    即便洪水退去,这两个地方怕也不会干涸,不能恢复原貌。

    后来,洪水快速蔓延,灾情越来越严重。

    面对如此重大的灾情,父皇却拿不出一点赈灾银子,更没有赈灾粮食。

    说是国库空虚。

    文武大臣也互相推诿,没钱没粮,没人愿意接手去并州赈灾这个烂摊子。

    最终,父皇想了一个不是办法的法子,封他为宣王。

    把并州作为封地赏给了他。

    再给他一千士兵,就把他打发到了并州。

    说得好听点是叫他来就藩,其实就是让他来赈灾的。

    安抚灾民,防止出现不可预测的动乱。

    国库没银子,也没有赈灾粮食,他就有银子买粮食了?

    母妃早逝,母族更是普通。

    他无依无靠,没有任何助力。

    可因为他是大皇子,是弟弟们争夺太子之位的头号拦路虎。

    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来没有停止过。

    弟弟们明里暗里与他针锋相对,处处给他使绊子。

    记朝文武也看不起他,嫌弃他的母妃出身低,无母族势力可依仗。

    父皇也不喜他,把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并州给他让封地。

    离开都城前,他变卖了王府所有值钱的物品,也才筹集到两万两白银。

    他本就是不受宠的皇子,穷得很,只能拿出这么多。

    到封地倒是自在清净了,远离了勾心斗角,不再是兄弟们眼中的假想敌。

    可是,面对并州的十万灾民,两万两白银怎么可能够安置他们?

    更别提灾后重建了。

    单单养活这些灾民,都倍感吃力,肩上的担子好重。

    关键是,在并州,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呀。

    好在他预估到了这一点,离开都城前,就用两万两银子买了粮食带过来。

    不然,他手里一点粮食都没有。

    两手空空来赈灾不仅要闹出笑话,恐怕就是连他带来的人都养不活。

    可以想见,赈灾以及灾后重建的日子是多么的艰难。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