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p>
村支书一听就火了:“谁这么缺德?!这不是存心不让人活吗?傻妮你放心,你这作坊我看着挺好!回头我就去镇上开会说道说道!张校长,你们学校孩子不也爱吃吗?你给做个证!”
张校长扶了扶眼镜,严肃道:“食品安全无小事,但也不能无中生有,恶意中伤。赵妮儿同志这里的环境和原料,我个人认为没有问题。孩子们吃了这么久,也没听说谁出问题。我会在学校里澄清的。”
与此同时,镇上集市。
赵妮儿带着张婶和小翠,在集市最热闹的地方支起了一个临时摊位。没有卖货,只有两口大锅。
一口锅里,清水煮着刚蒸好的原味面筋条。
另一口锅里,则翻滚着红亮诱人、香气霸道的“红火棍”。
旁边立着一块醒目的硬纸板,上面是 赵妮儿用粗炭笔写的几行大字:
眼见为实 免费品尝
一尝原味:清水煮面筋,看原料本真!
二尝成品:正宗“红火棍”,品良心味道!
谣言止于智者,好坏您说了算!
这个举动,在闭塞的乡镇集市上,堪称石破天惊!免费?还让人尝原料?闻所未闻!
赶集的人们被这阵仗和霸道的香气吸引,围拢过来,议论纷纷。
“免费尝?真的假的?”
“哟,这不是赵妮儿吗?听说她辣条出事了?”
“快看,那纸上写的!尝原料?”
赵妮儿站在摊位后,神情自若。她拿起长长的竹筷,从清水锅里夹起一根煮得透亮的原味面筋条,切成小段,放在几个洗净的粗瓷碗里。
“各位乡亲父老!”她的声音清亮,穿透嘈杂,“这两天,关于我 赵妮儿和‘红火棍’的谣言,想必大家也听说了。我人微言轻,百口莫辩。今天,我不说别的,就请大家亲自尝尝!”
她指着清水锅:“这锅里煮的,就是做‘红火棍’的面筋,只用清水煮,没加一点料!大家尝尝,看是不是粮食的本味!”她又指向旁边香气四溢的辣条锅:“这边,就是拌好料的‘红火棍’!用的是正经的棉籽油,后山的野山椒,还有几味寻常的香料!大家也尝尝,看是不是干净东西!”
“好!我来尝尝!”一个赶车的老汉率先站出来,拿起一段清水面筋放进嘴里嚼了嚼,“嗯!是麦子香!筋道!”他又尝了一小段辣条,咂咂嘴,“香!辣得过瘾!是正经东西!”
有人带头,围观的人胆子也大了,纷纷上前品尝。清水面筋的纯粹麦香,辣条霸道却层次分明的香辣口感,瞬间征服了大部分人的味蕾。事实胜于雄辩!
“呸!哪个缺德带冒烟的乱嚼舌根!这多好的东西!”
“就是!比那‘福满多’卖的什么‘香辣棒’强多了!那玩意一股子怪味!”
“妮儿!给我来两毛钱的!带回去给娃吃!”
舆论,在亲身体验和口口相传中,开始发生微妙的逆转。 赵妮儿没有急于卖货,只是让小翠和张婶维持秩序,保证每个人都能尝到。口碑,就是最好的广告。
就在集市上的免费品尝如火如荼进行时,县电视台那辆标志性的面包车再次开进了槐树村。这一次,他们是带着制作好的新闻专题片来的,准备对“创业典型” 赵妮儿进行更深入的后续报道和“澄清”。记者一下车,就感受到了与上次截然不同的气氛。作坊里井然有序,工人们精神饱满。村支书和张校长正在“视察指导”,对着镜头把作坊和赵妮儿夸上了天。更巧的是,记者还“偶遇”了来送锦旗的几位学生家长——他们的孩子是“红火棍”的忠实拥趸,家长现身说法,力证孩子吃了没问题,身体倍棒!
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切,尤其是 赵妮儿在集市上那场别开生面的“免费品尝自证清白”的活动,更是成了专题片中最具冲击力的画面!一个坚韧、智慧、勇于面对不公的农村妇女形象,在镜头前无比鲜活。
当晚,县电视台黄金时段的《民生关注》栏目,以《谣言止于实干——槐树村妇女赵妮儿的辣条逆袭路》为题,播出了这期专题报道。报道详细展示了作坊规范化的生产流程、 赵妮儿对原料质量的把控、村支书和校长的背书、家长和赶集群众的正面评价,以及她面对谣言时独特的、充满魄力的反击方式。
报道最后,记者站在焕然一新的作坊前,对着镜头总结:“在鼓励创业、发展个体经济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为赵妮儿这样的实干者营造一个公平、健康的环境。恶意中伤和不当竞争,损害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计,更是千千万万希望通过勤劳双手改变命运的普通人的信心!”
这期报道,如同在滚烫的油锅里泼进一瓢冷水,瞬间炸开了!
小小的槐树村和“红火棍”,一夜之间成了全县热议的焦点。 赵妮儿这个名字,从“傻妮”变成了带着传奇色彩的“辣条西施”、“创业女强人”。报道中呈现的作坊面貌、赵妮儿条理清晰的谈吐、以及她对抗谣言的方式,极大地扭转了公众印象。
“原来是这样!我就说嘛,妮儿不是那种人!”
“电视台都报道了,还能有假?人家作坊看着比国营厂都干净!”
“那‘福满多’也太不是东西了!大公司欺负人家一个农村妇女!”
“以后就买‘红火棍’!支持咱们本地人!”
同情弱者、支持本土创业的情绪被彻底点燃。“红火棍”不仅销量暴增,甚至出现了一波抢购潮!原本犹豫的代销点老板们肠子都悔青了,纷纷主动找上门,求着要货,甚至愿意接受更严格的条件。老王批发商的电话也被打爆了,他乐得合不拢嘴,对赵妮儿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