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节
贺春华要是真能去首都上大学, 那可是十里八乡头一个, 是能够光宗耀祖的好事儿。
江梨则不以为然, 怕她压力大, 只让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就好。
七月上旬高考结束后,贺春华整个人的状态看起来非常不错, 应该是对高考成绩很有把握,填报志愿的时候,江梨看到她还真在第一志愿填了一所首都的大学, 专业选的是广告学, 这倒是江梨没想到的。
之前只觉得贺春华对服装设计挺感兴趣, 没想到人家小姑娘眼界宽着呢, 确实, 随着时代发展,再过不了几年就会迎来广告业的黄金元年, 江梨忍不住在心里为贺春华的高瞻远瞩竖起大拇指。
至于家里其它人对专业什么的也不懂, 只知道贺春华真的报了首都的学校, 一个个都高兴不已, 特别是柳芳枝, 在家里一日三拜的祈求老贺家列祖列宗,以及各路神仙能够保佑贺春华真的拿到录取通知书,为他们老贺家祖上争光添彩。
也或许真的是老贺家祖上显灵,半个月后贺春华还真收到了来自首都的录取通知书。
是县委书记的秘书给亲自送来的,村委会的大喇叭上喊了好几遍,让贺春华去村委会领录取通知书。转眼间的功夫,老贺家最小那个女儿考上了首都大学的事儿,就在村里传遍了。
村里人,大大小小的一窝蜂都涌去村委会看热闹,又一路护送着拿到通知书的贺春华回到家里,院子里熙熙攘攘的挤满了人,院门口,矮墙边陆陆续续也都站满了人,全是过来沾光凑热闹的。
柳芳枝拿着花生、瓜子、糖招呼大家,一时间热闹极了。
一个多月后,贺春华踏上了进京的火车,正式成为一名首都大学的大学生。彼时,江梨的补习班正在筹划增加俄语和法语两门语言的补习,很多事情都需要她亲自拍板,而贺严冬的养猪场,头一批配种的母猪眼瞅着也要产仔了,两人都忙得不可开交,根本腾不出时间来陪着贺春华一起去趟首都再回来。
所幸,李浩人在首都,江梨还可以拜托他帮忙照顾一下贺春华。
江梨听说新学期开学,进京的火车上多扒手,有些扒手不止偷钱,还会趁乱顺走行李之类的,而贺春华一个小姑娘孤身一人坐火车进京,也确实拿不了太多东西,江梨便只让她带了些能穿衣服,还有一些必需品,其它的等到了首都再买就成,随身也只是让她带了一些零钱,其它的江梨都通过汇款的方式汇给了李浩,等贺春华到了首都,李浩再转交给她,顺便带她一起去制备一些必需品,这是江梨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安排了。
贺春华下了火车,和李浩汇合后,第一时间就给家里打了个电话报平安,电话是打到村委会的,江梨一行人算着车到站的时间一早就在村委会候着了。
电话接通,江梨简单叮嘱了几句,让贺春华不要图省钱,该买的东西买就是了,又跟李浩道了谢,便挂了电话,让她们赶紧先去学校报道。
两天后的中午,已经成功入学后的贺春华再次打来电话,话语间满是欣喜,“二嫂,首都真的好大啊,人好多好多,大学里面也好大,还有假山和湖呢,我跟你说啊,那湖上面还游着鹅呢,但这鹅可跟咱村里养的不一样,听我室友说那是天鹅,稀罕着呢。”
“还有,我跟李浩哥说了,他答应等有空了就来帮我拍些照片,到时候我寄回去给你们看啊。”
江梨笑着应好,问她在学校是否适应,又问和室友的关系如何,得知一切安好,这才放了心把电话交给柳芳枝。
亲妈一开口问的自然是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放在身边养了十几年的孩子如今只身一人去了那么远的地方,即使一切都说好,当妈的也依然是眉头紧皱,眼不见,就操心得紧。
闺女适应得好,本该高兴,可柳芳枝听到贺春华的声音却忍不住的眼酸,生怕再说下去,真的就哭出来,匆匆嘱咐几句便挂了电话。
电话刚一挂断,柳芳枝的眼泪便再也忍不住了,旁人正要上前去劝,就见她抹着眼泪摆摆手说:“没事儿,高兴的。”
贺春华离家上学,柳芳枝这个当妈的一时间自然心里难受,所幸家里还有个小孙子需要照顾,柳芳枝心里这股子难受劲儿也没有持续多久。
九月中的时候莲嫂子来过一趟,兜了些自家在山上种的桃子。当初是她咬着不放,还带人堵在村委会大院里,让贺冬梅就养猪场猪粪水排放的事情给大伙儿一个说法,而今她又要为了猪粪水的事情来求人,脸上多少有点挂不住。
“冬子,冬子媳妇儿,之前的事儿,是婶子做得不地道了,不过婶子这不也是为了全村人考虑不是。”莲嫂子搓着手道:“不过,你们放心,这猪粪水婶子也不白用你的,等这大棚菜长起来,你们随便进去薅着吃。”
“而且,我听我家那口子说啊,有了这大棚,冬天也能吃上绿叶菜,真是稀罕事儿。”
村里这两年发展的好,其中一部分人手里也存了不少钱,再加上政策的支持,很多人开始学起贺严冬来搞个人承包。
像村西头的大坑都被人承包来做鱼塘了。
莲嫂子家人多地多,这两年孩子们上学的上学,南下打工的打工,粮食种多了,收着难,也根本吃不完,上个月莲嫂子家那口子去县良种站的时候,听人说政府现在号召种什么大棚蔬菜,县里不仅给提供技术支持,还给提供资金支持。
这支个大棚就能在冬天里种绿叶菜了,对村里人来说稀罕着呢,莲嫂子家那口子本来不信,后来又听人说这大棚里种的反季蔬菜,在市场上抢手着呢,种得好了,一年能多赚不少钱。
村里人攒几个钱不容易,莲嫂子家那口子听了这事儿后,一回来就去找了贺冬梅,贺冬梅有文化,又有本事,自从她当书记以来,村里是一天比一天富裕,大家的口袋也一天比一天鼓,所以村里人都信她。
这政策贺冬梅一早就知道,县里为此还办了一个培训班,每个村子都可以送人过去学习,贺冬梅不是没有考虑过,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罢了,再者说了,这要盖蔬菜大棚,技术资金是一回事,主要是还要占用大面积的耕地,这对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种地过活的庄稼人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今有人主动问起这个事情,贺冬梅自是求之不得,花了大半天时间方方面面的都给人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