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法’、‘如何屏蔽干扰’,试图用更大的力量去征服这片意识的‘未知海域’。但这就像试图用手握住流水,越是用力,流失得越快。”
他拿起那本《周易》,轻轻放在全息投影仪旁边。古朴的书籍与现代科技的光影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思考。”叶晨翻开书页,找到了他需要的那一卦,“《周易·革卦》彖辞有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又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全息投影上的复杂架构图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古朴而深邃的符号——䷰革卦。卦象上兑下离,泽火相交,象征着变革与革新。
“我们现在的困境,就是‘穷’——技术路径走到了尽头,旧的方法无法突破。”叶晨指着卦象,目光灼灼,“‘穷则变’,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根本性的‘革命’,是范式的转换。我们需要顺应的,不是我们预设的技术逻辑,而是意识本身运行的‘天道’。”
他详细阐释道:“革卦,上兑为泽,下离为火。火在下燃烧,使水汽蒸腾于上,化为云雨,变革之象。这启示我们,真正的变革,需要内在的、炽热的驱动力(离火),去催化、升华外在的形态(兑泽)。对我们而言,‘离火’是什么?是我们对技术本质的重新思考,对意识规律的敬畏与探求。‘兑泽’是什么?就是我们当前这套看似完美,实则僵化的技术架构。”
“那么,如何‘变’?”叶晨自问自答,手指在虚拟界面上划动,革卦的爻辞逐一显现,“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变革之初,需要像用黄牛皮革捆绑一样稳固基础,不可妄动。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全盘否定现有技术,而是要找到最核心、最需要稳固的基点。”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等待时机成熟才能变革,行动才会吉祥。我们的‘己日’何在?在于找到意识能够自然接受的交互节奏和强度,而非我们强加的‘高频’、‘宽带’。”
叶晨的目光扫过陷入思考的团队成员,最终落在陈墨脸上:“墨,我们是否太急于求成,试图一步到位实现‘完美链接’?就像试图让一个初学者直接阅读深奥的哲学巨著,他如何能不‘意识紊乱’?”
陈墨怔住了,眼中的焦躁渐渐被思索取代。
叶晨继续道:“我想提出的新方案是——‘分阶段、自适应、神经节律同步链接’。”
他详细阐述了这个受“革卦”启发的新思路:
分阶段:放弃一次性建立高强度宽带链接的目标。借鉴“剥卦”或“渐卦”的循序渐进思想,将链接过程划分为多个明确的、低强度的阶段。如同登阶,从最简单的生命体征信号同步开始,逐步过渡到基础感官信号(如单一颜色、简单音调),再到复杂信息,最后才是抽象思维。让大脑有一个逐步适应和学习的“缓冲带”。
自适应:系统不应是单向的、强制的信息灌输者。它需要成为一个“对话者”。引入强化学习算法,让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志愿者的神经节律、脑电波特征乃至激素水平等生物指标,动态调整信息输出的强度、频率和编码方式,始终将链接强度维持在个体认知舒适的“黄金区间”内。这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妄为,顺应意识自身的规律而为。
神经节律同步:在建立链接前,先让系统发出的基础脉冲与志愿者大脑的主导节律(如Alpha波)进行预同步,就像两个人谈话前先调整到共同的呼吸频率。这类似于一种数字时代的“调息入静”,为后续的信息交互创造一个和谐共振的“场域”。
“这……”陈墨的眼睛猛地亮了起来,之前的颓丧被一种豁然开朗的兴奋所取代,“降低初始强度,建立动态反馈,预先同步……这等于给大脑设置了一个‘降压阀’和‘指南针’!我们之前确实太‘暴力’了,总想用最强的信号去‘敲门’,却忘了意识这扇门,可能需要更轻柔、更富有韵律的叩击!”
他几乎是扑到控制终端前,双手飞快地舞动,开始构建新的算法框架,嘴里念念有词:“需要重构编码器,加入实时生物反馈分析模块……同步算法可以借鉴相位锁定环技术,但需要更柔和……”
苏清婉看着叶晨,眼中充满了钦佩与一丝了然。她轻声道:“《荀子·劝学》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叶晨,你这是在为‘神经链接’这千里之行,找到最坚实的‘跬步’。”
叶晨微微颔首,目光深邃:“不仅是技术。这在管理学上,也启示我们面对复杂创新项目时,需要采用‘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与‘最小可行产品’(MVP) 的思路。不再追求一蹴而就的完美终极产品,而是通过快速迭代、小步测试、持续反馈,逐步逼近目标。同时,这也暗合了‘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回归到意识交互最基本、最本质的规律上来思考问题,而非在现有复杂的技术路径上修修补补。”
他拿起通讯器,接通了助理:“回复韩立副局长,星火科技‘神经链接’项目遇到关键技术瓶颈,但我们已找到新的突破方向。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向部里汇报进展,并期待在国家前沿科技战略布局中,贡献我们的力量。”
这一步,不仅是为项目争取国家层面的理解与潜在支持,更是主动将星火科技的命运,与国家的科技命脉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第三节 惊险实验:以身涉险的刹那永恒
新的理论方向带来了久违的激情。接下来的三周,星火顶楼实验室的灯火几乎未曾熄灭。在陈墨近乎不眠不休的带领下,团队依据叶晨提出的“分阶段、自适应、神经节律同步”框架,对“神经链接”系统进行了颠覆性的重构。
新的系统被命名为“启明”,寓意在意识的黑暗混沌中,点燃一盏循序渐进、指引方向的灯。
尽管算法模型和模拟测试都显示“启明”系统相较于旧版有了质的飞跃,风险评级大幅降低,但首次真人测试,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