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经典的永恒绽放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的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发威,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天命”的绝对权威。老子的哲学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守静”。其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政治上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兼爱”、“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为“巨(钜)子”。墨翟死后,墨家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两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名家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应该是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他们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注释
荀:荀况,战国后期思想家。
扬: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
文中子:隋代哲学家王通。
老: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
庄: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
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
心解
五子
这一节主要介绍古代五位重要的思想家:荀子、扬雄、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三字经》之所以选择这五位思想家,是缘于中国文化思想的传承遵循的两条路线。第一条路线,是以继承、整理传统文化为主,也就是孔子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如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曾子、子思。“述”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保留传统文化的种子,使其能够以本来面目流传下去;“不作”是自己不搞创作、不对传统文化加注自己的观点,以保持其纯洁性。第二条路线,是以发展创新为主,这里说的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在传统学术思想中融入自己的观点,绝不是东抄西抄的大杂烩。其中有在全面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如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另外,还有就传统文化的某一点进行创新,发展出另外一种全新的学术思想,如荀子,他就孔子思想“礼”的部分进行创新,融合自己“性恶论”的观点,发展出后世的法家学派。因此,宋代学者孙明复在《孙氏小集·信道堂记》中说:“吾之所谓道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轲、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也”,前者是继承派,后者是发展创新派。
荀子(约公元前325—前238年)名况,时人尊其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后来荀子受楚国春申君重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综合了儒、墨、道三家的思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