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经典的永恒绽放

自食苦果,死于乱军之中,西周灭亡。太子宜臼回朝即位,是为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东周时代君弱臣强,五霸七雄各据一方,虽有周天子,但政教不兴、号令不行,“礼崩乐坏”,周王室名存实亡。各国不再采风,诸侯不觐天子,天子不享诸侯,宗庙祭祀不继,这样《诗》的精神就丧失了。孔子看到这种混乱的情形,“是可忍,孰不可忍”。晚年时回到鲁国后,根据鲁国的史料,作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名著《春秋》。因此孟子才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春秋》,又称《麟经》(《麟史》),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史书《春秋》加以整理修订的。《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孔子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他的主观看法。经学家认为他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因此后人将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称为“春秋笔法”或者微言大义。左丘明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就是说《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又能够编写?

由于《春秋》的文字过于简洁,后人不容易理解,因此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榖梁赤《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公羊传》和《榖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榖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因此,后世史学家比较重视《左传》。

《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是鲁国的史官,与孔子是半师半友的关系。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孔子没有来得及为《春秋》作注释就逝世了,于是左丘明来为《春秋》作传。另有相传左丘明当时已双目失明,《左传》是由他口述,经弟子们纪录成书的。

《左传》以叙事为主,前面一部分是孔子的“经”,后面一部分是左丘明的“传”,全书侧重于以史实配合经文,文笔简明生动,具有极强的表达力,对后世影响最大。《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左传》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注释

经:儒家经典。

方:方才。

子:诸子百家的著作。

撮:撮取。

要:要点、主要观点。

读熟了经传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熟习事情的来龙去脉。

心解

诸子百家

《三字经》认为读书的顺序是:“详训诂,明句读”,之后学习“四书”和《孝经》,然后才可以读“六经”,当儒家的经典全部通晓以后,才能涉猎诸子百家。

我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方法是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我们之前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我们下一章会介绍。“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家、释家、道家十四类。“集”是收录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

从春秋中期开始,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教育走入民间,聚众讲学、著书立说的风气开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局面。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墨、道、名、法、阴阳六大家。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家去掉,称为“九流”。“十家九流”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太过庞杂,所以《三字经》认为应该“撮其要,记其事”。撮是概括、归纳的意思,也就是把主要学术流派的主要观点,总结归纳起来,记住要点就可以了。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在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2页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