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经典的永恒绽放
色的注解,将四十九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书目。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论述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现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很多名言和成语就出自《礼记》,如苛政猛于虎、放之四海而皆准、格格不入、天下为公等。《礼记》中的观念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可见其影响的深远。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注释
国风:《诗经》的一部分,包括了当时十五个诸侯国和地区的一百六十篇诗歌。
雅:《诗经》的一部分,贵族士大夫的作品,分为“大雅”和“小雅”两个部分。
颂:《诗经》的一部分,用于祭祀宗庙的乐歌,分为“周颂”、“商颂”、“鲁颂”三部分,大约四十篇。
号:号称。
讽咏:吟诵。
《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对当时社会的反应,值得我们不断朗诵。
心解
《诗经》
这一节主要介绍“六经”中的《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约三百零五篇诗歌。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中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因此关于《诗经》的作者存在很多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汉书·艺文志》记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另外一种说法为:这些民歌是由各国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乐师搜集的。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到南宋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的传本。
提到《诗经》就必须要说一下“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诗经》的内容;后三个说的是《诗经》的写作手法。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共十五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是正乐之歌,包括诸侯觐见天子的《大雅》(74篇)以及诸侯宴请宾客的《小雅》(31篇)。《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四十篇。“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就是比喻。如《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诗经》的开篇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孔子在教授学生时,非常重视“诗教”,使他们“温柔敦厚”。“诗教”最早见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这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被后世引申为艺术原则。近代词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提出“柔厚”说,要求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微宛委曲;内容上要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
儒家还特别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论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谓“兴”,就是说诗歌可以让欣赏者精神感动奋发。“观”是说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还可以看出诗人的情志。“群”就是说,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感情,促使社会保持和谐。“怨”是说诗歌可以引发欣赏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态度。
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地位。《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以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以及赋比兴的手法来状物。另外,《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面貌,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穀梁。
注释
诗:《诗经》。
春秋:书名,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史书编写而成的。
寓:寄托、隐含。
褒贬:褒扬和批评。
别:分别、区分。
公羊:书名,《春秋公羊传》。
左氏:书名,《春秋左传》。
穀梁:书名,《春秋穀梁传》。
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寄托着孔子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善恶行为的分辨。用来解释《春秋》的书有三本: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榖梁赤所著《穀梁传》。
心解
《春秋》
西周第十二代君主周幽王荒淫无道,暴虐残忍,宠信褒姒,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等到犬戎军队兵临城下时,周幽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