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经典的永恒绽放
文字比较形象、朗畅。《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三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有唐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宋蔡沈的《书集传》,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尚书正义》二十卷等。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注释
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姬旦,西周著名政治家。
周礼:书名。
著:设立、设置。
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治体:政治体制。
周公写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心解
《周礼》
说起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就不得不提到“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这一节主要介绍《周礼》。
《周礼》又名《周官》、《周官经》,是周代职官礼法、物名制度的汇编,是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所著。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后人称为周公。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后,过了三年就病死了,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当国。周公不但理政治国,还整理了周以前的文化,建典章、定国体,天下大治。周公在辅政期间,兢兢业业,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头时,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脯”的来源。曹操在《短歌行》也以周公的事迹来抒发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写下了“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诗句。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其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正是周公的礼乐制度。章学诚曾言:“人如孔子,不过学《周礼》一言,足以尽其生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孔子闻之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周礼》内容非常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的宝库。《周礼》一书,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章,叙述了周代的政治制度。相传周公设置了六部官制的政府机构,每一官制下面再设不同的官职,每一官职都规定了具体的职务条例,这就确定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系的大体框架,六部制的行政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六官”分别是:天官冢宰,称为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宫中事项,明清为吏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人事部;地官司徒,称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内人民教养,明清为户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和公安部户籍管理部分;春官宗伯,称为礼官,管理宗教及文化,明清为礼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教育部和***;夏官司马,称为政官,管理军制、步骑、兵甲、交通及各方诸侯有关事项,明清为兵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秋官司寇,称为刑官,管理刑狱、司法政务,兼掌礼宾等,明清为刑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和公安部;冬官司空,称为事官,管理工程建设兼及沟洫、土地、水利等,明清为工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农业部、贸易部等的综合。
《周礼》的许多礼制,影响百代。如从隋代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礼》的“六官”设置的。《周礼》一书含有丰富的治国思想,主张对官员、百姓,采用儒法兼融、德主刑辅的方针,不仅显示了相当成熟的政治思想,而且有着驾驭百官的管理技巧。《周礼》一书,体大思精,学术与治术无所不包,因而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后代儒士感叹:“非圣贤不能作”,绝非无稽之谈。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注释
大小戴:汉代的儒家学者戴德(“大戴”)、戴圣(“小戴”),二人为叔侄关系。
礼记:书名,秦汉之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圣言:圣人的言论。
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供人学习,使后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心解
《礼记》
这一节主要介绍“三礼”中的《礼记》。《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等。《礼记》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社会、乃至医药、卫生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在先秦时代,儒家所称的《礼经》是《仪礼》。据传《仪礼》是孔子根据周代残留的资料,汇编而成的,全书共17篇,包括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基本礼仪,是后世历代帝王制定礼法的依据。《仪礼》虽字数不多,但文字艰涩,内容枯燥,连治史者都对它望而生畏。因此,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学者对其内容进行解释和阐述。《礼记》就是汉代学者根据这些材料编著而成的。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礼记》的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一百三十篇综合简化,一共得八十五篇,被称为《大戴礼记》,流传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四十六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四十九篇,被称为《小戴礼记》,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的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