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种微妙的氛围——一方面,大家承认他的才华;另一方面,又觉得他“不务正业”,一个机关干部写书出名,在某些人看来并非正道。甚至有些领导私下表示:“小宁确实有才,但心思可能没完全放在工作上。”
有老同志好心提醒他:“方远啊,在机关工作,最重要的是领会领导意图,跟上工作节奏。你那些书写得再好,对进步没什么帮助,反而可能让人说闲话。”
宁方远感谢了老同志的关心,但内心并不完全认同。他依然坚持研究经济,关注改革进程。他利用工作之余,系统阅读了亚当·斯密、凯恩斯、哈耶克等经济学大师的著作,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写了许多读书笔记和分析文章。
他注意到,虽然中央已经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地方上的许多干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对市场经济理解不深甚至抱有疑虑。这让他更加坚定了深入研究经济问题的决心。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天,市委办公厅接到一个紧急任务——省委要求市委提交一份关于宁州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的报告,时间紧,任务重。分管综合处的副秘书长亲自部署,要求全处人员加班加点完成。
处里老同志们虽然经验丰富,但对经济工作并不熟悉,写的材料总是不得要领。副秘书长看了初稿后很不满意,批评处里工作不力。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宁方远鼓起勇气找到处长老李:“李处长,我平时对经济问题有些研究,能不能让我试试写一部分?”
老李正为这事发愁,虽然对年轻人不太放心,但死马当活马医,便同意让他写一个部分试试。
宁方远接过任务后,连夜奋战。他不仅运用了自己长期积累的经济学知识,还跑到市统计局借来了大量数据,结合宁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天,当他把写好的部分交给老李时,老李看得眼前一亮:“小宁,这真是你写的?”
宁方远点点头:“是我写的,参考了一些资料和数据。”
老李立即把材料送给副秘书长。副秘书长看完后也非常惊讶,马上召见宁方远,详细询问了一些观点的依据和思路。宁方远从容不迫,对答如流。
最终,这份报告的大部分内容都采用了宁方远的稿子。报告送到省委后,得到了好评,省委办公厅还特意来电表扬宁州市委报送及时、质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