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瀛洲台中的李密
潘法成见了张于湖,一五一十地将来龙去脉和盘托出,结论是务请老友设法成全。
张于湖哈哈大笑:“此事不难料理,你可以到县衙捏词说你与陈妙常自幼指腹为婚,后因战乱离散,而今幸得重逢,诉请完婚,我自有处置之道。”
潘法成欢天喜地地回到女贞庵,向陈妙常说明了一切。
陈妙常经过一夜的思考,终于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硬着头皮随着潘郎来到县衙,呈上了状纸,惶恐万状地跪在堂下听候发落,只听堂上厉声道:“卷帘抬头!”
衙役们连忙卷起窗帘,潘法成与陈妙常也缓缓地抬起头来。
只听堂上又道:“你曾说‘清净堂前不卷帘’,如今却为何事告到官里?”
陈妙常一听堂上言出有因,刹那间吓得魂不附体,心想此刻落到旧日冤家之手,这可如何得了。所幸接下来县官并不为难他们,看过状纸,问明原委,立即执笔判道:
“道可道,名可名;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清者浊之源,守不住炼药丹炉;动者静之机,熬不过凡情欲火。大都未撞着知音,多半属前生注定。
抛弃了布袍草履,再穿上翠袖罗裳;收拾起纸帐梅花,准备着罗帏绣幔。无缘处青蒲黄庭消白日,有情时洞房花烛照乾坤。”
真个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张于湖通情达礼,法外施仁,凑成了一对美满姻缘。
有人戏作一诗。以记这事:“短发蓬松缘未匀,袈裟脱却着红裙;于今嫁与潘郎去,省得僧敲月下门。”
陈妙常空门偷情一事,后来被文人墨客渲染夸张,更由于昆曲和京剧的《玉簪记》,京剧的《思凡》,而家喻户晓。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陈妙常,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定海珠,有二十四颗,攒成一串。
此珠会放出五色毫光,使人睁不开眼,极易遭暗算。
更奇妙的是,只要使用者的法力足够,可以将其演化为释门的二十四诸天。
所谓二十四诸天,是在二十诸天的基础上,增入四位天神而成。
二十诸天的名称,都源于天竺教{婆罗门教},具体是: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
新增的四位天神,是指:紧那罗王、紫微大帝、泰山府君、雷祖天尊。
高峰跟陈妙常寒暄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陈妙常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
便搂着陈妙常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瀛洲台飞去。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隋朝的李密。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汉族,隋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出身贵族。曾祖及祖父为北朝显贵,父为隋柱国、蒲山郡公。
密袭父爵,为侍从官。
相传,在辽宁的白杨乡栗丰村,有一座凤凰山,凤头南北两条红色土岭,蜿蜒恰似二龙戏凤。
山下顺阳河清澈见底,兴禅寺依山而造,景色迷人。
唐初瓦岗寨的李密,即生于此地。一天初夜,突然石破天惊,一时瑞气缥缈,彩霞满天,两条金龙从天徐徐飞进寺院,紧紧缠着大雄宝殿的两根玉柱,霎时馨香满院,罄钟叮咚。
佛托梦于方丈道:“炀帝无道,杀父杀兄,欺娘奸嫂,嫉贤害忠,不齿于人。明日贵人临世,重整社稷,望乞打扫寺院,敬重铺排,日后面南登极,为民除害,定然修寺报恩。”
方丈心慈一觉醒来,忆梦三思,心中默然。次日,早功作罢,急忙吩咐管事僧众,打扫寺院,遍洒圣水,摆开供献,披上袈裟,等候迎接贵人。
傍晚一个中年孕妇,披头散发,衣服褴褛,面容憔悴,提着破篮,从凤凰山小路往寺院走来,头上一片祥云笼罩。
方丈慧眼识主,趋步向前道:“阿弥陀佛,女施主仙乡何处?夫家贵姓?因何一个人到此?”
孕妇哭诉道:“我家离此很远,丈夫姓李,不幸战死。因年荒讨饭于此……”
方丈唯唯连声“罪过罪过”,迎接入寺院。用罢晚膳,型尚让孕妇安歇于寺前窑洞内。
当晚深夜,天鼓震响,大地颤动,鸡叫狗咬,乱作一团,村里民众和寺内和尚皆惊醒。
只见空中火龙飞绕,岗上金凤展屏。霎时一切平静,忽听洞内传出婴儿啼哭之声。
此时天已透亮,人们趋前探视,原来是一男婴平安降生,可惜乞婆寿终幽暝,一条长蛇盘踞洞前。当天,栗丰村民众将乞妇安葬在凤凰山前。
方丈心慈大师,将婴儿抚养于寺,哺乳于村,根据婴儿之姓,起名李密。
李密长至五岁,大师亲自教诲,晨练武功,昼读诗文。小李密聪慧异常,文章过目能诵,武功更是过人,常说:“我长大带千军万马,为民除害。”
当然,这种所谓的祥瑞,只是某些人美好的想象而已。
据说,李密少年时候,在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恼沮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被传为佳话。
据说,李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常以济物为己任”。
当时,李密与越国公杨素一见如故,其学识深深折服杨素。
杨素之子杨玄感,也倾心结纳,二人结下生死之交。
后来,杨玄感起义谋反,以李密为谋主,并且问计于李密。
李密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的一个可行的战略计划,这就是着名的“李密三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